2025年5月14日,中美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正式生效:美國取消對中國商品加征的91%關稅,修改34%對等關稅,其中24%的關稅暫停加征90天,保留剩余10%的關稅,中國同步調整反制措施。總的來說,就是美國取消了91%的加征關稅,暫停實施24%的“對等關稅”。
這場關稅戰(zhàn)的“中場休息”,看似為跨境行業(yè)按下暫停鍵,實則暗流涌動,更多跨境賣家正在尋找新的生存法則。
一、關稅調整:有人喘息,有人陣痛
1、大貨賣家的降本窗口期
對亞馬遜FBA、Wayfair等大貨賣家而言,關稅下調直接緩解了海運成本壓力。以家居類目為例,單個40尺貨柜關稅成本從1.2萬美元降至800美元,降幅達93%。部分家居類目賣家已著手調整定價策略,將終端售價下調12%-15%,通過以價換量搶占市場份額。
2、中小賣家的生死劫
暫停實施的24%對等關稅主要集中在服裝、鞋帽等民生類目,但保留的10%關稅仍卡住咽喉:
- Temu全托管商家:若商品落入10%保留清單(如鋰電池、智能穿戴設備),綜合成本仍高于東南亞競爭對手;
- 歐洲市場擠壓:原本轉移至歐洲的24%產能面臨二次遷徙,物流成本占比從18%飆升至27%。
3、海關合規(guī)成本陡增
5月12日,美國降低800美元小額包裹關稅至54%,每件100美元的從量關稅保持不變。美國海關對申報價值超800美元包裹的查驗率提升至15%,傳統(tǒng)拆包裹避稅模式風險驟增。
二、跨境人的出路:從政策依賴到硬核運營
當關稅保護傘消失,跨境賣家必須重構生存邏輯:
1. 成本穿透:向每一分錢要效率
關稅精準分攤:按商品體積重、申報價值自動分配關稅成本;
物流組合優(yōu)化:海運大件商品占比提升至60%,小包轉向墨西哥、加拿大等中轉倉避稅;
庫存動態(tài)平衡:滯銷率控制在5%以內,爆款周轉率提升至25天/次。
2. 市場突圍:尋找增量藍海
新興市場卡位:Temu波蘭站、TikTok歐洲站流量增長迅速,賣家可考慮布局,但需適配本地化選品;
多平臺協(xié)同:同步運營亞馬遜、沃爾瑪、TikTok Shop降低單一平臺依賴風險;或者做獨立站,不受平臺制約。
三、跨境電商ERP:關稅時代的生存剛需
在政策窗口期,跨境電商ERP(易倉ERP)正成為跨境賣家吃透政策紅利的核心工具。易倉ERP已對接亞馬遜、Wayfair、沃爾瑪、TikTok Shop、Temu、Shopify等60+主流電商平臺。
1. 關稅成本智能分攤
混合計費規(guī)則:同一批貨物中,部分SKU按實重、部分按體積重分配關稅;
數據穿透溯源:支持反向查看每筆關稅的計算依據,誤差率壓縮。
2. 全球庫存一盤貨管理
動態(tài)補貨模型:根據近7/14/30天銷量,按權重系數(昨日銷量占17%)推算日均需求;
官方倉無縫對接:亞馬遜FBA、沃爾瑪WFS庫存自動扣減,超賣風險歸零。
3. 自動化訂單履約
智能分倉路由:根據稅率、物流成本、買家地址分配倉庫,運費節(jié)省20%;
拆單合規(guī)適配:大件商品按SKU拆分發(fā)貨,符合亞馬遜、Wayfair物流政策。
關稅戰(zhàn)?;鸩皇墙K點,而是數字化能力較量的起點。當行業(yè)告別政策套利時代,用好跨境電商ERP(易倉ERP)的企業(yè),正在把關稅紅利轉化為真正的商業(yè)壁壘。